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发布人:赵滨  发布时间:2019-04-18   浏览次数:188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句名言,是2014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过的。习总书记说:“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句名言的出处,是清代官员张伯行的《却赠檄文》。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他以清廉刚直著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


  这篇著名的《却赠檄文》是他在康熙四十八年(1710),调任江苏巡抚时所作的。


江南是鱼米之乡,繁华富庶甲于天下,“水涨船高”,江南一代官场的浮华奢靡、贪污腐败之风也差不多是甲于天下的。作为地方长官,张伯行上任之初,馈赠礼物者就接踵而来。为了扭转这种风气,张伯行就写了这篇檄文,悬挂在居所以及衙门前。全文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檄文的大意是:一丝一粒,都关系到我的声名节操;一厘一毫,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对百姓宽松一分,老百姓得到的好处就不止一分;放任自己多拿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不要说什么这只是正常的人情交往,这实在是关乎廉耻的大事;对于这种不义之财,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收下的。


  张伯行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江苏做巡抚的几年时间里,他心系百姓,廉洁自守,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当他离任之时,江苏百姓心怀感念,人们知道他为官清廉,就带来了蔬菜和水果,但同样被张伯行婉言谢绝了。百姓不忍,说出了一段百年之后仍让我们为之动容的话语:“公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您在江南做官,除一杯水外,真的是一无所取;如今您要走了,千万不要拒绝百姓对您的一点心意。话说到这般地步,张伯行也就只好破例,收下了一棵青菜和两块豆腐,取“一清二白”之意。


  “清官”,既寄托着朝廷对官员的道德期待,也凝聚着百姓对官员的殷殷期望。从这些古代的清官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第一,廉洁是为官之本。为什么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对官员的清廉如此重视呢?明清时代非常流行的一则《官箴》把这个道理说透了。这则《官箴》是这样说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大意就是:官吏不怕我严厉,而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为政清廉,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办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瞒。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第二,廉洁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中国古代的很多名言,都是在讲这个道理。比如“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比如“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这些,其实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