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考公考研落榜再求职将更难

发布时间:2021-12-08  浏览次数:226

来源:山东商报

       “就业难可能会长期存在,因为每年都如此。”刘泽东是齐鲁工业大学(原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处就业中心主任,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6年有余。既然就业难将长期存在,大学和大学生应该怎样做?山东大学学生就业与发展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朱德建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干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适不适合你”朱德建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针对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有大学。大学,要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秀、有着健全人格、创新潜力、情商高的毕业生; 同时有能力把这些优秀毕业生“推销”出去。“自身硬”之后,还需要“一个好汉三个帮”。

  朱德建告诉记者,做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调动校内外资源共同努力。“校内调动研究生导师资源; 校外调动校友资源、合作单位等,这些每年都在就业上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自身硬”+“有人帮”之外,大学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制定职业规划。

  他举例说,今年山东大学法学专业的就业“逆流而上”,目前就业率已近80%。在全国法学专业就业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这主要与学校的有效就业指导和就业定位有关。“过去学法学,都盯着公检法公务员。今年从签约情况来看,一部分签到了律师事务所。”朱德建说,“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适合你。”

     高校专业调整要及时考虑需求

  “就业难问题不是就业部门所能够解决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刘泽东说,之所以出现就业难,除经济形势的影响外,还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出了问题。刘泽东说,齐鲁工业大学就业形势也会倒推回来影响招生,比如该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曾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停招了两年,如今复招,也将计划数减半,“原来招4个班,现在限招2个班”。但这种调整的速度似乎有些慢。在刘泽东看来,如果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能够做充分论证,有些专业的就业就不至于陷入被动。“我们的酿酒、造纸等传统特色专业,就从来不担心就业问题。”

  但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灵敏,有些专业明知是鸡肋,还是会设。比如工科院校的英语、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甚至是国际贸易。明知自己不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还要上,上了之后遇到问题还不能够灵活转身,结果倒霉的自然还是学生。

     就业观念得调整,别一味考“碗”

  “考公务员、考选调生、考研究生、考事业编,实在不行了再调头回来找工作,很多大学生找工作都是这个步骤。”刘泽东说,这样的现状,短时间之内改变不了。但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调头,因为公务员名额毕竟太少,竞争太激烈。然而三考两考,时间都耽误了,一些原本挺适合自己的好岗位也没了。

   山东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小赵告诉记者,他们班3成以上同学参加了考研,签协议的也只有几个,另有十几个人签的是灵活协议,整个班到目前为止有着落的也就在50%左右。没着落的原因就是考试没发挥好,调头回来想找工作时间又耽误了,没找到理想单位,就打算选择“二战”——即第二次考研、考公务员等。但“二战”毕业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万一不成,还是要回到原点。”刘泽东因此说,齐鲁工业大学从大一学生一入校就上就业指导课,希望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定位,但这一块还需要更多人参与。

    “抱团”求职 尽显集体智慧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徐玉芹实习生范佳)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大四毕业生曹阳和他的舍友们就是“组团”找工作的受益者。曹阳宿舍一共六人,眼下都已经成功签到了理想的银行工作。他们宿舍是有明确分工的,比如有的专门留意本校的招聘信息,有的留意山大等其他主要学校的就业信息。“应聘阶段我们也是集体‘组团’投放简历。”曹阳说:“有些时候,各种应聘机会会撞车,比如山大企业宣讲会和其他学校招聘会同时举行,舍友们就会互相帮忙投递简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应聘机会。当六个人统一排版的精美简历齐刷刷投放出去的时候,会形成‘规模效应’,给招聘单位留下好的深刻的印象。”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