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学》
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程号:03001029
学时数:68
分数:4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适用专业:财政金融系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金融学》这门课的前身是《货币银行学》,现在虽改名为《金融学》,但其内变化不大,均是讲授金融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金融学》是我校金融学院本科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课,也是我校经济、管理系学生学习的必选课程之一。因此,多年来我校及财政金融系均十分重视这门课的教学、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大纲的编写。
2.课程任务:本教学大纲是在我校及系部的统一组织、关心、帮助下,经过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复讨论、研究确定的。本教学大纲是在原《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于2004年8月制定,2005年3月修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教学需要于20012年8月重新修订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金融及相关专业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学习和研究金融的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金融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序 言
本章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学》,怎么学,学习哪些内容以及本门学科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性质等问题。
导 论
第一章 金融体系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金融体系的含义、功能、构成要素以及今年融体系的演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融体系的具体含义以及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弄清金融转化机制下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短缺部门的流动过程,能够区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理解金融体系的功能;掌握金融体系中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内涵;了解金融体系演变的动力——金融创新产生的背景、相关的理论及其发挥的作用;掌握金融创新的种类;理解当前金融领域出现的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金融转化机制下的资金流动过程、金融体系的功能和金融创新问题。本章的难点是金融体系的功能和金融创新推动下的金融体系演变。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体系:各种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等一系列金融要素的组合。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经济的基本功能是有偿地分配短缺资源,于是伴随着这种功能的发挥,必然形成内外循环,其中外循环的资金流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的。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下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其融资功能也是现代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
在金融体系中,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机构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而另一部分资金则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流向资金短缺部门。
三、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
金融体系融通资金有两种渠道——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前者是指盈余资金通过金融市场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资金短缺部门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初级证券筹集所需的资金,只有一份合约,最终贷款者要直接承担最终借款者在经营上的各种风险;后者存在着次级证券如存款和贷款这样的初级证券两份合约,从而在最终贷款者与最终借款者之间形成一道风险屏障。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资金的融通渠道,但是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体现在八大方面:储蓄与金融投资功能、融资功能、配置金融资源功能、提供流动性功能、管理风险功能、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提高信息功能、传递金融政策效应功能。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构成
一、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四大要素
二、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是一种未来收益的索取权,通常以凭证、收据或其他法律文件来表示;由于金融资产的发行或交易可以使得资金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或利益,因此许多金融资产就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的工具。所以,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通常指的是同一种事物,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金融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与其所有权的具体形式无关,而与其未来收益的多少及其不确定性的大小相关,所以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由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基本功能派生出来的。
金融资产有两大主要经济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风险转移功能。
三、金融机构
四、金融市场
五、金融制度
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演变: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背景:
二、主要的金融创新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作用:
四、金融创新的种类:
五、金融国际化趋势:
复习思考题:
1、何为金融体系,它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什么地位?
2、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有什么不同?
3、简要说明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4、金融创新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有何作用?结合国情,说说当今金融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货币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存在形态;掌握货币的职能;弄清定义货币的两种方法及其影响,理解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及其经济意义;理解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货币和货币的职能;难点是货币和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第一节 什么是货币
一、西方学者对货币的界定:经济学家将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的物品,都可以看成是货币。
二、马克思的货币定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进而从货币的职能入手加深对货币的认识。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的产生与交换有关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四种价值形态。
西方学者对货币产生的认识:解决物物交易的困难,“需求的三重耦合”。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反映货币的本质,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一、西方学者所普遍认可的货币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三大职能。
二、马克思归纳的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即作为比较价值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这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随着国际贸易交往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第四节 货币的类型
一、实物货币:即由某种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来充当的货币,即如果它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交换媒介的价值完全相等,那么它实是物货币。
二、代用货币:即作为实物货币的代用物,代替金属充当交易的媒介,其自身的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贵金属的价值,一般形态是纸币。
三、信用货币:它是在信用基础上发行、并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不仅它本身的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也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
四、电子货币:它是指利用电脑或储值卡进行支付和转账的信用货币。本质上还是信用货币。
选择币材的条件:价值较高且稳定、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便于携带,具有普遍接受性。
第五节 货币的层次与度量
一、货币定义的两种方法:归纳法与实证法。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与依据
三、货币的结构
第六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从其形态来看,经历了银——金银——金——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格雷欣法则。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它与我们日常所说的钱或收入有何区别?
2、货币有哪些职能?
3、你认为货币今后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4、货币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第二篇 微观金融运行Ⅰ:投资与融资
第三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掌握利息、利率的定义、利率的种类、单利与复利;掌握终值、现值、年金的含义与计算;掌握重要微观金融的决策方法——现金流贴现方法;理解通货膨胀和利息税对有关计算的影响;掌握一般利率水平的决定理论,包括古典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和理性预期利率理论;掌握利率的风险结构、利率的期限结构及其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为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利率水平的决定理论。难点是现金流贴现方法和利率的结构理论。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利息就是人们转让一段时间的货币使用权,或者说放弃一段时间的货币流动性而获得的报酬;利率是一段时间内获得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也可视为货币资产的价格。
二、利率的种类: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的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等。
第二节 终值、现值与贴现
一、复利与终值:单利是在存贷期的各期均只以其本金乘以利率计算的利息。复利是以前一期的利息与本金之和乘以利率计算的利息。终值是用复利方法计算的一笔投资在未来某个时时间获得的本利和。FV=PV(1+r/m)n·m。年金终值就是一系列均等的现金流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本息总额。
二、现值与贴现:现值是终值的逆运算,就是未来收益按一定的贴现率贴现后的当前价值。将终值除以终值系数就可以得到现PV=FV/(1+r/m)n·m
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a=P/(1+r),q=1/(1+r)】可以求出每年支取一定金额(这是一种普通年金)的现值为:PV=FV[《(1+r)n—1》/《r(1+r)n》]
第三节 现金流贴现决策规则
一、净现值法:净现值(NPV)是指一项投资项目未来流入的所有现金的现值和减去未来流出的所有现金的现值和之差。
二、内含报酬率法:内含报酬率(IRR)是使一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它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内含报酬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作图法和试算法。
三、影响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通货膨胀、所得税和汇率。
第四节 一般利率水平的决定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利息来源于利润,利率水平的高低是由利润率决定的。
二、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水平是由储蓄和投资这两种实际因素决定的,它们分别代表社会对资本的供给和需求。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水平不是由实际因素决定的,而是一种纯货币现象,是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前两种理论的综合,认为利率水平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求。
(四)理性预期利率理论:该理论假设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是理性人,市场是完全有效率的市场,那么利率就会始终非常接近于均衡点。
三、物价水平与利率:吉布逊谜团揭示的是物价水平与名义利率同向变动的现象。之所以会产生吉布逊谜团,是因为除了货币的流动性效应外,还存在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
第五节 利率的结构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风险溢价是指预期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部分。主要的风险溢价有限用风险溢价、通货膨胀风险溢价和流动性风险溢价。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与其到期日之间的关系。
(一)收益率曲线与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期限结构可以通过具有相同信用质量的所有证券的收益率曲线来表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有三种基本类型:向右上方倾斜、向右下方倾斜和水平。
(二)收益率曲线形状的决定:主要有无偏预期理论、流动性升水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最优地位理论四种解释。无偏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长期债券到期之前人们对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流动性升水理论认为期限越长,不确定性越大,因此必须向投资者支付额外的风险报酬。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完全独立和分割的,每种债券的利率只受自身供求状况的影响。优先聚集地理论认为人们对期限有偏好,但不是绝对的,当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的预期收益率达到某个临界值后,人们就会做出另外的选择。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进行金融投资决策分析时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怎样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
2、什么是终值、现值与年金?如何计算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3、你现在每个月存款1000元,年利率为3%,10年后你有多少钱?这10年存款的现值为多少钱?
4、金融资产利率一般可以分为哪几个组成部分?它们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5、关于利率水平决定的主要理论有何差异?
6、关于收益率曲线形状决定的主要理论解释有何差异?
7、假设今年1年期无风险利率为3%,人们预期未来的1年期无风险利率分别为4%、5%、6%、5%和4%。请计算今年的1年期至5年期的无风险利率,并画出其收益率曲线。
第四章 金融资产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金融资产的种类、特征以及金融资产的价值评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融资产的含义、特性,主要的金融资产类型,包括信用资产、权益资产和外汇资产;掌握金融衍生资的主要类型及其含义功能;掌握金融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债券的价值评估和股票的价值评估。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为金融资产的种类与特性,债券与股票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难点为金融衍生资产的含义、功能,股利贴现模型。
第一节 金融资产的种类与特性
一、金融资产的特性:货币性、可分性、可逆性、到期期限、流动性、可转换性、币种、现金流和收益的可预测性、复合性和税收状况。
二、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创新:传统的金融资产种类主要包括货币资产、信用资产和权益资产三种基本类型。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涌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基本类型。
三、信用资产:信用资产是由借贷行为产生而形成的对债务人在未来某个时间收回本金和获取利息收益的索取权。主要种类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贷款和债券。
四、权益资产:权益资产是对证券发行公司在偿付债务后的收益进行分配的收益索取权和对公司经营决策的投票权,通常以股票的形式表示。
(一)股票的特性:风险性与收益性、股东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参与性、无期限性、可转让性、价格波动性、股份的拆分与合并。
(二)股票的种类:普通股和优先股;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流通股与非流通股;A股、B股、H股和N股。
五、外汇资产:包括外汇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种类。
第二节 金融衍生资产
金融衍生资产是在金融原生资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金融资产。种类很多,主要有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三种基本类型。
一、金融期货:金融期货是规定交易双方按约定的时间、约定的价格买卖某种金融资产的标准化的合约。它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投资三大基本功能。基本类型主要有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
二、金融期权:金融期权就是在将来的一定时间之内以约定价格买或不买、卖或不卖某种金融资产的选择权利。金融期权可分为买入期权和卖出期权、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金融期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基本功能就是避险和投资。主要品种有利率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国债期权等。
三、金融互换:金融互换是互换双方在互利原则下进行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的交换。根据互换的金融资产的类型可以将金融互换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和货币利率互换。
第三节 金融资产的价值评估
一、金融资产价值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一)金融资产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二)一价原则:一价原则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上,如果两个资产的价值是相等的,则它们的市场价格应趋于一致,它是由市场中的套利行为导致的。一价原则是金融资产价值评估的最基本原则。
(三)金融资产价值的比较评估及其模型
(四)信息对金融资产价值评估的影响
二、债券价值评估
(一)零息债券的价值评估:零息债券是一种承诺只在未来末期支付一笔现金的债券,又称为纯贴现债券。评估的基本方法是计算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二)付息债券的价值评估:付息债券是在证券期限内定期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最后一次还本的债券,又称为息票债券。评估的基本方法也是计算付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付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为使债券的系列现金流入的现值等于其价格的贴现率。影响付息债券到期收益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息票利率、违约风险、可赎回性和可转换性。
三、普通股票的价值评估
(一)市盈率法:市盈率是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其每股收益率之比。
(二)股利贴现模型:股利贴现模型(DDM)通过计算股票的未来预期现金流的现值来估计股票价值,是利用现金流贴现方法评估普通股价值的基本方法之一。股票价格为用市场资本报酬率贴现的未来所有预期股利之和的现值。可按照股息零增长和股息稳定增长两种情况来分析。股利政策对股东财富是否有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股利政策通过具体的股利分配方式来体现,股利分配方式主要有现金分红、送红股和回购股份。决定股票价值的主要不是公司的股利政策,而是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与投资机会。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金融资产,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
2、金融资产有哪些基本类型?金融创新对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功能、特征有和影响?
3、什么是信用资产、权益资产、外汇资产?她们各有哪些基本类型?
4、金融衍生资产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与功能?
5、何谓一价原则,它是什么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什么?
6、什么是市盈率?如何用它对股票进行价值评估?
7、债券和股票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是怎样的?
第五章 金融投资与融资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资金盈余者在进行金融投资时,如何通过有效资产选择和风险管理方法降低风险,进行有效投资;资金短缺者如何进行融资方式选择和资本结构选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金融投资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理解金融风险的度量以及金融风险、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的含义;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通过资产组合管理风险的原理;了解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含义,掌握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优缺点;理解资本结构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资本结构的几种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为金融风险的含义和度量、风险管理的方法、资产组合降低风险的原理、不同融资方式的比较。本章难点是最优资产组合选择的原理和资本结构理论。
第一节 金融投资中的风险及其度量
一、金融投资中的风险及其种类
(一)风险
风险指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指金融变量的各种可能值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和幅度,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金融投资过程中发生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关注由于不确定性变化而给人们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风险的种类
1、根据风险的来源划分为:信用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清偿力风险、业绩风险等
2、按照风险可否分散化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由那些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等。
非系统性风险 :与特定公司或行业相关的风险,它与经济、政治和其他影响所有金融变量的因素无关。
二、金融风险的度量
(一)价格风险的度量
1、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可以理解成投资者在投资前对收益率的估计,为其所有可能收益的加权平均数,权重为每种可能收益出现的概率。预期收益率实际上是个平均值,是收益率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值,是以概率为权数的平均收益率。
2、 风险:度量金融资产风险大小的重要标准是方差或标准差。收益的方差是该项资产的各种可能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率的离差平方的加权和,权重为其出现的概率。
(二)信用风险的度量
1、单个借款者信用风险的评估-信用评级
2、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模型
第二节 金融风险管理方法
一、风险回避
即有意识地避免某种特定风险的决策。
二、预防并控制损失
三、风险留存
四、风险转移(规避)
风险转移(规避)就是通过某种金融交易将风险转移给他人。
1、套期保值:就是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放弃可能获得收益的机会,来降低其面临的某种风险。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套期保值举例
2、购买保险:通过支付额外的费用(保险费)来降低损失,同时保留获取收益的可能性。
(1)直接购买保险公司的保险合约
(2)购买期权:看跌期权、看涨期权举例
(3)第三方财务担保:
3、分散投资:就是通过将投资分散于多种风险资产而非一种资产,从而降低其拥有一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第三节 资产组合原理与风险分散
一、资产组合收益与风险的衡量
1、两种证券组合后收益的度量
假设某投资者将其资金分别投资于风险证券A和B,其投资比重分别为XA和XB, XA +XB =1,则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等于单个证券预期收益RA和RB以资金比重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
E(R)=E(RA)XA+E(RB)XB
2、两种证券组合后风险的度量
二、寻找有效的资产组合
有效的资产组合是指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预期收益率最高的资产组合,或者是预期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风险最低的资产组合。
1、无风险资产与单一风险资产的组合
2、两种风险资产的有效组合
在由两种证券所组成的资产组合中,我们可以通过在两种证券上投资不同的资金比例来构成不同的资产组合,通过解最小化问题可以求出哪种资产组合的风险最小。
3、可行集与马柯维茨有效组合
可行集指的是由N种证券所形成的所有组合的集合,它包括了现实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组合。也就是说,所有可能的组合将位于可行集的边界上或内部。
马柯维茨有效组合:对于同样的风险水平,能提供最大预期收益率的可行组合;对于同样的预期收益率,风险最小的可行组合。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投资组合的集合就是有效集,即在可行区域上半部分的边界(也称有效边界)。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自己的有效组合:无差异曲线与有效集的相切点 ;厌恶风险程度越高的投资者,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越陡,因此其最优投资组合越接近N点;厌恶风险程度越低的投资者,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越小,因此其最优投资组合越接近B点。
4、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
资金短缺者的融资选择与资本结构
一、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含义
内源融资是指资金使用者通过内部的积累为自己的支出融资。
外源融资则是指资金短缺者通过某种方式向外部的资金盈余者筹措资金。
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优缺点比较。
2、内源融资的基本方式
3、外源融资的基本方式: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礼物和赠与。
二、外源融资中的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
1、短期债务融资:商业信用、短期借款
2、长期债务融资:长期借款、债券融资
3、普通股融资
4、优先股融资
5、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比较
三、企业资本结构
(一)企业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1、资本结构的含义: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的构成比例,即企业长期负债与股权的比例。
2、资本成本: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的投资机会、吸引资本市场中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给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即企业为取得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3、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二)资本结构理论
1、经典资本结构理论-MM定理
在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指没有所得税;无破产成本;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没有交易成本,所有证券都是无限可分的;公司的股息政策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它的资本结构无关,即企业无论是选择债务融资还是权益融资,都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价值是由它的实质资产决定的,不取决于这些实质资产的取得是以何种方式来融资的。
2、考虑企业所得税后修正的MM定理
一般而言,政府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债务的利息支出可以当作成本支出。即公司首先支付借款的利息,盈余扣除利息的剩余作为税基,在支付税金后还有剩余才向全体股东分配红利。在有企业所得税时,负债企业的价值会超过无负债企业的价值,提高公司的杠杆比率会相应地提高公司的价值。
3、权衡模型
虽然增加公司债务可以带来抵税的好处,但这并非意味着杠杆比率越高越好。对债务融资构成约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随着杠杆比率的上升,公司的违约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债务融资的成本会随着杠杆比率的上升而上升;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在借款合同中增加限制性条款,都增加了代理成本。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在债务的纳税优势和财务危机成本、代理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4、非对称信息与优序融资理论
在非对称信息背景下,融资行为在资本市场上会传递信号,发行新股往往会给资本市场传递一个不好的信号(外部投资者认为企业股票价格被市场高估时内部人才会发行股票融资),故经理人员优先选择的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务融资,最后选择股票融资。
5、融资契约理论
通过融资契约来控制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如债务融资会强迫管理者按预先提取利息和本金的发生分配现金给债券的持有人,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防止过度投资,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哈里斯与拉夫的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认为管理者可以通过变动资本结构来左右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提高负债-权益比率可以减少在职管理者被赶走的可能性。
复习思考题:
1、简要比较风险管理方法的四种基本类型各自的优缺点。举几个利用各种方法管理风险的实例。
2、什么是风险?如何度量单一资产的风险?
3、组合化投资为什么能够降低风险?
4、利用期权合约和期货合约管理风险有何差异?
5、什么是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6、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的区别有哪些?
7、简述经典MM定理的内容。
8、优序融资理论适合于我国企业的融资吗?
第三篇 微观金融运行Ⅱ:机构与市场
第六章 金融机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金融系统中的金融机构及其功能。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融机构的功能,了解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分类及其各自资金来源和运用的特点。弄清什么是商业银行,掌握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了解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对监督管理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及其在金融体系中承担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为金融机构的功能、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构成以及不同机构的特征、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管理。难点是商业银行的管理。
金融机构的功能与分类
一、金融机构的功能
信用中介—解决期限不匹配问题
分散投资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提供支付结算便利
货币政策传导
二、金融机构的分类
包括监督管理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
第二节 商业性金融机构
一、存款型金融机构
指主要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通过发放贷款来使用资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合作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特殊金融企业,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机构。
商业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当他们不仅依靠这种古老的业务聚集资金,而且还要靠向货币持有者以提供服务和支付利息为条件吸收存款来扩展贷款业务时,则意味着古老银钱业向现代银行的演变。1694年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出现的股份制银行,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诞生。1845年在中国才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英国开设的丽如银行),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
2、储蓄贷款协会
3、合作储蓄银行
4、信用社
二、契约型储蓄机构:
是通过长期协议获得稳定的资金,并把资金主要投向股票和长期债务工具的金融机构。
1、人寿保险公司
2、财产及意外伤害保险公司
3、个人养老基金组织及政府退休基金。
三、投资型金融机构
1、共同基金
2、投资银行
3、财务公司
4、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业务及其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表内业务
1、负债业务
就是指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和增加资本金。
2、资产业务:它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业务。主要有贷款、投资和票据贴现三大类。另外,商业银行还要保留一定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二)表外业务
包括中间业务和狭义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信用卡业务等。
狭义的表外业务虽然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各方,即不直接形成资产和负债,但却是一种潜在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业务,因此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狭义的表外业务形式多样,一般包括三类:即贸易融通业务(如银行承兑、商业信用证等)、金融保证业务(包括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贷款销售等)、衍生工具交易(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
盈利性原则即银行要保持持续的盈利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保持能够随时以合适的成本获取可用资金,以便随时应付客户的提款要求和满足必要的贷款需求。(保持清偿力)
安全性原则就是强调银行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尽量采取必要的手段规避和降低风险。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积极调整资产规模和结构,对已有资产在现金、贷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达到三性原则的统一。缺点是可能影响银行的盈利性。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没有必要完全依赖资产方面来保证其流动性,可以在必要时主动地负债来筹集资金保持其流动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将资产和负债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和规模的共同调整,从资产负债两方面的配置过程中进行全盘管理。如资金匹配法。强调根据各种资金来源的特点来确定资金的分配方向。缺口管理法,是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即缺口进行分析和管理。
第四节 其他金融机构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二、国际金融机构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世界银行
3、亚洲开发银行
三、政策与监管型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
2、其他金融监管机构
复习思考题:
金融机构有哪些基本功能?
商业性金融机构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3、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有哪些?
4、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哪些主要发展阶段?它们有什么基本内容及优缺点?
5、中央银行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与商业银行有何异同?
第七章 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金融市场的有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弄清金融市场的涵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效率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与难点为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类型。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组织与功能
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它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是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场所;二是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三是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交易的对象、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工具、交易的价格
三、金融市场的功能:资金融通、风险管理、支付与清算、价格发现、财富积累、提供信息和解决激励问题、传递政策效应、推动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二、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三、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
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五、其它金融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等。
第三节 金融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的含义与分类
(一)运行效率
(二)定价效率
二、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市场发育程度、交易成本、市场信息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市场,它是哪几部分构成?
2、金融市场有何功能?
3、简述金融市场的类型
4、简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 宏观金融运行:调控与监管
第八章 货币需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货币需求的有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种类与货币需求量;了解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了解货币需求量的测算与实证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均为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含义
一、货币需求:是一种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客观实际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种类
(一)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二)主观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
(三)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四)货币需求与资金需求
三、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影响因素时,一般利用货币需求函数来进行描述。货币需求函数是一种研究、分析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阐述货币需求决定理论的方程式,就是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作为因变量而建立的数量变化关系。我们可以把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为三类,即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社会心理及其它变量。
四、货币需求量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学说或叫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它以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货币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这种学说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取决于这个国家向流通中投放的货币的数量,货币数量的增减必将引起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
一、现金交易数量学说:MV=PT
二、现金余额数量学说
第三节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思想的演变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用函数式表示如下: M=M1+M2= L1(Y)+L2 ( r)。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鲍莫尔-托宾模型
(二)惠伦模型
(三)托宾的资产组合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P= f( Y, W; rm, rb, re,1/p• dp/dt,U)
二、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第五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实证研究与量的测算
一、货币需求理论的实证研究
二、货币需求量的测算:凯恩斯主义的权变法。货币主义的规则法。我国的测算方法及其实践。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2、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试比较现金交易数量学说与现金余额数量学说的异同。
4、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
5、试述权变法与规则法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货币供给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供给的有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弄清什么是基础货币;了解中央银行资产和负债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弄清商业银行体系是如何创造存款货币的;理解什么是货币乘数,以及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了解各种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为掌握影响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因素,难点是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和货币乘数公式的推导。
第一节 货币创造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创造
(一)货币供给: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理解货币供给的概念。
(二)货币的创造:现代货币创造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完成的。
二、存款货币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条件: 存款货币的创造还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部分现金提取,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不会有存款货币的创造。
(二)存款货币创造的过程
1、最简单的情形
2、现代二级银行体制下存款货币的创造
3、存款货币的创造:更为现实的考察
三、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C)与银行准备金(R)之和。
(二)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四、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所谓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关系的一种系数。
M1、M2货币的货币乘数:m1=(k+1)/(r+rt•t+e+k);m2=(k+t+1)/(r+rt•t+e+k)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t,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t,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e,通货占活期存款的比率k。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诗瓦兹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货币供给模型
四、伯尔格货币供给模型
五、布伦纳-梅尔泽货币供给模型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分歧
二、深层次的探讨:通过乔顿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基础货币?
2、通过基础货币方程式说明增加和减少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简要说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体系是如何创造存款货币的?
4、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5、试推导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6、你认为货币供给的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为什么?
第十章 货币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学会判断货币政策效果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与传导机制。难点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从广义上讲,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追求可维持的实际产出增长、高就业和物价稳定所采取的用以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环境的措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二、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及选择
(一)中介目标的选取标准
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
(二)中介目标的构成
1、货币供应量、利率、其他变量
2、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能同时作为中介目标
四、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一)操作目标的构成
准备金、基础货币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准备金政策
涵义、作用机制、优缺点
(二)再贴现政策
涵义、作用机制、优缺点
(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涵义、作用机制、优缺点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优惠利率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
(一)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配合
(二)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之间的配合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它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一)投资支出渠道
1、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2、托宾的q理论
3、信贷渠道
4、非对称信息效应
(二)消费支出渠道
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
(三)国际贸易渠道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时滞究竟有多长,是一个实证经济学的问题。
(二)货币流通速度
(三)微观主体的预期
(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
二、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四、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复习思考题: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3、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后,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达到其最终目标?
4、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十一章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有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危机的分类以及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了解金融危机的扩散机制;深入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了解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了解不同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设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为金融危机的分类和形成原因、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以及监管体系的构成。难点是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一节 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一)金融危机的类型
国际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1、金融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银行业危机理论、外债危机理论
2、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二、金融危机的扩散
(一)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
(二)金融危机的扩散机制
1、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机制
2、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第二节 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一)防范金融危机
(二)对市场失灵的补救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一)金融监管的目标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三、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
(一)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1、市场准入的监管
金融机构有无存在的必要性、金融机构有无存在的可能性
2、市场运营的监管
资本充足率要求、流动性要求、业务范围的限制、贷款风险的控制、外汇风险管理、准备金管理
3、市场退出的监管
解散、被撤销和关闭、托管、破产
(二)金融监管的主要方法
依法监管、金融稽核手段
四、金融监管体系
(一)金融监管体系的构成
外部监管体系、行业自律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二)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模式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金融危机理论。
2、分别论述金融危机的国内和国际扩散机制。
3、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
4、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 章 目 | 学时分配 | 备注 |
序言 | 2 | ||
第一章 | 金融体系概述 | 4 | |
第二章 | 货币与货币制度 | 8 | |
第三章 | 货币的时间价值 | 6 | |
第四章 | 金融资产 | 6 | |
第五章 | 金融投资与融资 | 8 | |
第六章 | 金融机构 | 4 | |
第七章 | 金融市场 | 6 | |
第八章 | 货币需求 | 6 | |
第九章 | 货币供给 | 6 | |
第十章 | 货币政策 | 6 | |
第十一章 | 金融危机与监管 | 6 |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要求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本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授课,不得随意增减,讲授的深度和宽度也要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鼓励授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创新。
2.实验环节: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相关实验环节安排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中进行,因此,本门课程暂时没有安排实验内容。
3.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具体每章的思考题在前面已经列出。课外作业主要为结合课程学习和社会热点的金融问题参考有关的报刊与网站。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随时由授课教师解答。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本课程的内容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从金融角度对宏观经济所进行的分析以及从金融角度对微观经济主体运行的研究。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金融中介学》、《公司金融》、《衍生金融工具》、《货币政策专题》等。本课程的商业银行内容将在《商业银行学》中详细讲授;金融市场内容将在《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中详细讲授;资金短缺者的融资选择内容将在《公司金融》中详细讲授;金融机构体系与中央银行等内容将在《金融中介学》中详细讲授;货币政策的内容将在《货币政策专题》中详细讲授;而资金盈余者的资产选择内容将体现在金融学专业几乎所有课程中。
六、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金融学》,陈学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北京第2版
[2]《金融学》(精编版),黄 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2.主要参考资料:
[1]《货币银行学》,易 纲、吴有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货币金融学》,(第四版)〔美〕米什金著,王传纶校 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3]《金融学》,[美]兹维·博迪 罗伯特·C·莫顿著,伊志宏、金 李校译 欧阳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经济学》,(第十六版)〔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货币银行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6]《货币银行学》,姚长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2版
[7]《货币银行学》,周 骏、王学青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
[8]《西方金融学说的新发展》,陈野华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9]《金融信托与租赁》,冯曰欣、丁述军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0] 《金融学原理》,彭兴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月北京第2版
七、课程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的方式包括:期终试卷成绩、期中小测验、课外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不定期点名等。学生的最终成绩:期终占70%,平时占30%;期终考试题型包括问答、单选、多选、判断、计算、简答、论述等,主要从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分析四个层次进行考察,大体所占比例约为40%、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