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发布者:聂圣军发布时间:2022-09-27浏览次数:494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要求,结合学校《章程》《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工作实际,现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回归大学之本,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全面提高认识。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鍵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要想办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全校上下要坚持以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准确把握形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高校办学更加聚焦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投入还需要进一步精准到位,教育理念仍需要进一步更新和转变,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需要进一步聚焦。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本科教育新局面。

3.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全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学校院务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学校每年召开1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学校党政决策系统负责监督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推进与实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确定目标任务,决定本科教学相关的重大事项和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工作进展,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4.明确主体责任。加强校院联动,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完善二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主体作用。各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副院长是直接责任人。各二级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要认真研究相关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及各二级学院或专业特点,不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

5.重视部门配合。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是事关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揽子系统工程,量大面宽,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学校各二级学院、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的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自觉、主动、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任何单位、任何时候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干扰、冲击正常的本科教学工作,无条件维护本科教学秩序。全体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恪尽职守,努力工作。

6.加大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本科教学。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且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经费的增加逐年持续增长。加强经费管理及监控,提高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实施专业引领工程,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7.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以培养“大财经”视域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导,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宽广的国际视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带有鲜明的财经特色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层次,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专业。

8.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大纲,适时调整和编写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办学条件主动公开制度,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9.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优化专业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性特征,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探索创新型专业建设,并支持部分优势专业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发挥好示范和辐射作用。

10.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及既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调整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符的专业(方向),增设国家、区域战略发展所亟需的专业(方向),动态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和精准供给。

三、实施价值引领工程,思政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

1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2.坚持德才兼修。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13.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14.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实现以一流师资育一流学生

15.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根据学科专业优势和教学需要,培育若干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较高、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尤其是跨学科教学团队,优先支持其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出版等工作,优先支持优秀教学团队进行青年教师培养与进修。

16.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建立校院两级师德考核制度、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和科研诚信记录。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奖惩的首要内容,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岗前、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完善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7.激励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源。完善落实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的各项保障机制,持续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育的动力和能力,回归教书育人本源,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鼓励教师进一步丰富坐班答疑形式,拓展如读书会、研讨会、社会调查等特色化课外辅导和师生学习共同体形式。

18.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创造有利于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涌现的工作环境和教学资源条件,以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教学培训,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提升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学骨干和青年才俊持续成长的氛围。

19.建立教师教学奖惩激励机制。通过分层分类开展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大赛等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重点奖励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形成重视教学、鼓励教学的激励机制;同时逐步完善主讲教师惩戒及退出机制,对评教满意度过低(或较低)、违反教学纪律、行为失范、造成教学事故的相关教师进行惩戒,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五、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0.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

2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措施,明确责任,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

22.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3.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24.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切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要求,修订完善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要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

25.强化管理服务育人。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修订完善与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生信档案制度,探索建立反映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学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升学、就业,创业提供权威、丰富的学生发展信息服务。

2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实施方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27.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有序有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应用及管理。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制定出台有效的教学激励和管理办法,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进程。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推动学分互认,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28.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

六、实施协同育人工程,促进政产学研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

29.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程,制定和实施“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方案”。 秉承“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接轨行业、独具特色”的基本理念,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有机统一,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打造校企合作示范专业集群,与地方行业产业群实现集群对接,深度打造专业特色,形成示范效应。

30.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与相关部门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实施“双百计划”,即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企业专家进校园,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有教学内容。健全管理协同机制,推动相关部门与高校搭建对接平台,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1.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32.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深化国际合作育人。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支持中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选拔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34.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城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工科,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深入推进创意设计专业与企业育人资源互动共享,建设艺术类人才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探索与宣传部门共建新闻专业。

七、实施教学研究及成果推广工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5.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立项。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思路,大力开展与本科教学有关的理论、实践和综合研究,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

36.做好教学成果的培育推广。以先进性和示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为原则,遴选和培育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并稳步推进优秀成果的推广工作。

八、实施质量文化建设工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37.建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学习贯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人才评价的行业标准,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学校标准。建立教学运行的实时监控与教学事故及时追究相结合、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统一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日常监督、年度考核、定期评估等正向监控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反向监控有机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各教学单位的首要指标,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激发各教学单位追求卓越,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监督的长效机制,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38.强化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并对照要求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开。

39.开展质量督导评估。通过督导评估,引导各教学单位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新型评估体系。针对突出质量问题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建立评估认证结果公示和约谈、整改复查机制。

40.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科学的院系两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与年度发布制度,了解、掌握和监测校院两级的教学工作状态,反映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现状,定期撰写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学校整体控制、调整和决策提供准确数据。